人们对自然垄断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约翰•穆勒最早提出了自然垄断的概念,但他更多是从自然因素的角度来探讨自然垄断的问题,较少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研究自然垄断问题。
之后,萨缪尔森等人摒弃了自然垄断得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等表面现象,从经济特性的角度将自然垄断的成因归结为规模经济。这与早期的自然垄断理论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被人们视为垄断产业却又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即在这些产业中,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该产业由一家企业经营仍比两家企业经营的成本更低。
鲍莫尔等人正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他们用成本劣加性的概念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他们认为,自然垄断可以存在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以存在于规模不经济阶段,只要单个企业能比多家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的产品即可。成本劣加性的概念比简单的规模经济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更高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但是,以成本劣加性作为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有缺陷的。这主要是因为成本劣加性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在短时间内来看,由一家企业生产比两家或多家企业生产在成本上有优势。但在长期来看情况就未必还是这样,这是因为一旦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垄断一个产业的话,必然缺乏竞争意识和提高生产率的动力, 导致人浮千事、成本虚高、产品质量降低等等。而两家或多家企业来生产,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企业会有强烈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提高生产率的动力,在一段时间后,本来处于成本劣势的两家或多家企业生产的成本之和可能就会低于独家企业生产的成本。这就是说,在存在成本劣加性的产业中,从静态看,独家生产具有垄断效应;从动态看,多家生产具有竞争效应。这种产业属千自然垄断还是非自然垄断,要通过权衡垄断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大小才能确定。或者说,为了打破垄断的局面而引入竞争,得到竞争带来的竞争效应,那么势必就要付出包括重复建设在内的竞争成本,是否引入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竞争效应和竞争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垄断效应高于竞争效应或者竞争成本高于竞争效应时,自然垄断才能成立。因此,最后能够成为自然垄断的产业往往具有强规模经济、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显著的成本劣加性等经济特征。
电信网可以提供四类服务: CD市内电话服务;@ 长途电话服务;@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各种增值数据业务。市内电话网络需要与用户相连接,包含大量的接入网,在接入网中传输的信息密度较低、线路空闲时间较多且业务量与成本无关。如果有几家运营商的电话线均接人 到同一个用户家中,势必存在着较大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竞争成本可能要远高于竞争效应,因此市内电话网络被认 为具有自然垄断性。但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三网融合,电话的功能在有线电视网上也可以实现。如果允许有线电视 公司利用现成的线路提供市话服务,则市内电话的自然垄 断性将减少。但电话网仍处于高度的准自然垄断之中, 一方面是因为除了有线电视网和部分以独立入户的计算机 网以外,还不会有其他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线 电视网作为新的竞争对手还缺乏 运营经验, IP 电话技术本身的技术成熟度还不足。与市内电话网相反,长途通信线 路的信息传输密度较高,负荷较大,收益较高,存在着开 展适度竞争的可能性。关键的问题是多设置一条线路的成 本与可能增加的收益的比较,应以盈利为原则,通过成本 和收益的比较来确定设置线路的数量。光纤技术成本的大 幅降低为此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长途网本身的固定 投资仍然较大,如果建设数量过多,长途业务量达不到规 模经济的阔值,将会出现亏损,因此长途网属于寡头垄断 的准自然垄断产业。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在市内 网络上采用无线技术,无须铺设到用户家庭的有线电缆,因而重 复的建设规模较小,不属千完全自然垄断产业。但由于无 线网络本身也具有网络外部性和较强的规模经济,市场能够支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数量是有限的,因而它也属于寡头垄断的准自然垄断产业。同理,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也可分长途网和本地网。长途网的自然垄断性较弱, 适千寡头经营,而本地网的自然垄断性较强,不适合在同一 用户家中铺设两条同样的电缆进行竞争,但由于三网融合的 技术现实,不同的三网在开展同一种业务仍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本地网的自然垄断也被打破了,成为一种寡头垄 断下的准自然垄断,但垄断程度显然要高出长途网许多。
综上所述,在鼓励竞争和放松管制的世界大背景下, 对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更应该加以严格的限定。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并不能构成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只有最后经过垄断收益和竞争收益的动态比较,才能最终确定自然垄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