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考虑竞争效应,仅考虑垄断效应的话,可以断定,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要好千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优于多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可以通过下页图1 加以验证。图中独家垄断时市场的需求曲线为D1, AMm 是独家垄断时企业的平均成本曲 线, 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平均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假定引入一个竞争者,形成双寡头垄断。由于假定引入竞争后没有提高生

图 1 政府规制下的独家垄断和双头垄断
产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双寡头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仍然 是 ACm。 我们考察一个最简单的情况,即 双头垄断的企业的规模相当,市场份额相等,这时,将独家垄断时市场的 需求曲线为 D1 向 左 倾 斜一半即可得到双头垄断每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儿。由千产品价格由政府以平均成本来定价, 所以独家垄断时的均衡点为 D1 和 ACm 的 交 点 ,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 P1 , 均衡产蜇为 Qi ; 双头垄断时企业的均衡点为庄 和 ACm 的交 点 ,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 P2' 均衡产蜇为化。由于规模效应, ACm 向 右下方倾斜,则 P2 > P1, 即双头垄断时的价格高于独家垄断时的价格,因此选用独家垄断要 比双头垄断更好。以此类推,三寡头垄断的价格要高于双 寡头垄断的价格,四寡头垄断的价格高千三寡头垄断的价格……。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没有考虑企业间的竞争效 应,并且假定各个寡头企业势均力敌,能够均分市场。其实,导致这种垄断效应的真正原因就是该产业的规模经 济。整个市场的产量由两个企业共同分享,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必定小于独家生产的生产规模,因而平均成本必然提高;整个市场有三家企业分享,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必定 小于两家企业均分市场时的生产规模,因而平均生产成本会 有进一步的提高。
以上的分析没有考虑竞争效应。事实上,在一个完全垄断行业引入第一个竞争企业并能够与原来的在位垄断者 形成全方位的真正的竞争格局,将使这个行业市场结构性 质发生质的变化,企业由原来的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到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全方位的竞争压力,企业会千方百计去 克服独家垄断时的种种低效率弊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我们考察一个由独家垄断到双头垄断的例子。 用ACm 表示独家垄断的平均成本曲 线,用 ACo 代表成本降低后双头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于竞争效应的显著,所以后者大大低于前者。同样假设双头垄断的企业是势均力 敌的,它们将均分市场份额,原来独家垄断时的市场需求曲线 D1 向左倾斜一半即得到双头垄断时的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 它与 ACo 的交点就是双头垄断的均衡点, 如下页图2所示, 由于 ACo 大大低于 ACm, 因此, P2 低于独家垄断的 P1。这 意味着, 由竞争带来的竞争效应超过了垄断带来的规模效应,因此选择打破垄断,采用双头垄断的市场 结构是合适的。当然,这里隐含了两个前提,一个前提是新引入的竞争者必须能够与在位者形成结构性的、全方位 的竞争,由三网融合带来的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的全 业务竞争即属于这种竞争类型。而将原中国电信进行简单 的南北拆分则不属于这种类型的竞争,因为拆分以后的南北电信在各自网络地域中的垄断性并没有多少改变。因而想要依赖单纯地增加引入企业的数目来增加竞争性、改变市场结构是不会成功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政府规制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制止寡头之间的串谋,使寡头真正能够形成竞争的局面。
